【校友风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人类优教度此时

时间:2022年06月09日 12:04添加人:校友办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

校友简介储朝晖,男,1964年生于安徽岳西,教育学博士。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兼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高教学会大学文化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5年毕业于BET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原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北师大中国教育史专业教育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陶研会副秘书长、《陶行知全集》(川教版)专职编辑、编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题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成就展教育专题文字组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被《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被《时代周报》组织的两岸四地媒体人评选为“2010年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中的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被网易评选为年度教育意见领袖,2014年入选搜狐网“2014中国教育推动者”。

1981年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确立“以教育为职业、以研究为生命、将教育办得更好”的人生目标。1983年开始教育与社会田野调查。1985年分配至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专职从事研究工作,依据陶行知教育思想倡导农科教结合,1988年国务院发文在全国推广。1988年参加安徽教育学院举办的首届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班。2001年至今,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曾先后在教育部人事司、办公厅、规划司从事调查与专题研究工作。

研究较深的领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学精神、教育家与教育社团。发表论文200余篇、评论300余篇,接受央视、人民日报等各种媒体采访1万余次,公开讲座与演讲3000余次。出版专著《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获第五届教育成果三等奖、入选国家社科外译项目)《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获第一届山西出版优秀图书奖)《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2022年英译版People-OrientedEducation Transformation由Palgrave macmill出版)《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发展史论》(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成果三等奖)等20余部计500万字。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丛书14册、《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史》丛书30册(分获2012年度、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探路》等其他著述50余种。



储朝晖,由于在徽州师专迷上陶行知研究,写稿时用“晓陶”为笔名,被同学们直呼“陶先生”。他从安庆岳西走进徽州,在两地都生活过17年,自称典型的安徽人,为实现自己“人类优教度此时”的初心,将教育办得更好的人生目标和定位,40余年走到全国近2000个县级行政区和港澳台调查,做一个教育改进不急不息的行动者,曾两度与BET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原安徽省教育学院)结下学缘。

私淑陶行知,生成教育使命

1981年考入徽州师专,储朝晖觉得人生遇到难题,考了本科成绩却进了专科学校,上了物理专业身边却没什么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而教育上很多“人理”问题一个个地呈现在自己的人生路口。

恰巧,1981年10月18日全国政协开会为批判了30年的陶行知恢复名誉,储朝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里听到这条消息,得知陶行知家乡就在自己上学的徽州,感到自己不做什么就内心过不去。他迅速找资料,看了陶行知生平事迹后,对比自己初三前自由阅读和初三后几乎全身心投入应试的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先尝到自由阅读的甜头,后服从应试,接受的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仅枯燥,而且让人感到压抑。由此深度认同陶行知反对“杀人”的会考应试,提倡创造的考成,以及陶行知的思想理论。

储朝晖一接触到陶行知便如触了电,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1982年暑假他自费到崇一学堂旧址阅读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他的“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理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滋长,生成了日渐坚定的教育使命,他曾写下“八一秋风撩醒思,志立教育造新世;抛却身边半根草,人类优教度此时”的句子自勉。从此他立志真正走进陶行知的精神世界,研究和改进教育。

此后,储朝晖开始了依据陶行知思想的行动,在徽州师专广播站开《教科园地》节目,自己写稿向同学们介绍教育科学知识;受陶行知影响而追问教育问题,从物理慢慢的转向对人理的关注。他又看到1921年陶行知随孟禄到中国各地进行教育调查是陶行知人生的关键节点,所以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教育与社会调查,1983年初对屯溪周边的近二十家工厂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工人文化低的问题突出。1983年暑假他便组织同学去办了两处工人文化补习班。1984年发起成立了徽州师专教育科学研究协会,与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学自发组织起来,定时在一起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开展7个县的教育与社会调查。1984年暑假他走遍太平、黟县、石台的每个公社,并写出调查报告。1988年前,他就到过安徽省60余县中的40个。每当调研完毕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人们送别和期望他能帮助解决的目光成为储朝晖长期全身心投入教育研究的强大动力。

1985年,他运用陶行知思想结合在徽州等地的实验,提出农科教结合。1988年时任农业部长何康到徽州考察后认为很有价值,打报告给国务院在全国推广,国务院及各省相继成立农科教统筹办公室推行农科教统筹,取得显著成效。

(1988年储朝晖参加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班,后排右3为储朝晖)

1988年上半年,储朝晖成为首批学员参加在安徽省教育学院举办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班。

储朝晖运用陶行知的思想进行实践并获得人生乐趣,确立了以教育为职业,以研究为生命,把教育办得更好为人生目标的人生定位。

立身专业,把教育办得更好

储朝晖初中二年级前阅读过大量诗歌,其中有毛泽东、郭小川、郭沫若等人的诗。迷上陶行知后,他读过陶行知的所有诗,读中学时练习写过不少诗,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刊登在1981年11月第20期《徽州师专》校报上的《山河人》十六字令三首:“山,雾霭茫茫上接天。攀登急,迎日到峰巅。河,万里迥萦芳甸多。潮喧处,花草亦欢歌。人,海角天涯若比邻,乾坤在,九亿主浮沉。”但是大面积的社会调查,接触到社会底层后,他的心情十分沉重,诗兴便无影无踪了。他获得对社会与教育更加深刻实际的认知,未能成为曾希望成为的诗人,而是深刻感受到需要通过求真,找到社会与教育的问题不断求解才能把教育办得更好。

大量的田野调查还让储朝晖坚定了一心向学,成为一个学者的信念。后来,他曾几次放弃进入行政部门工作的机会。1990年四川省委宣传部看到他的文章,曾想调他去宣传部工作,但他以不适合从政为由推辞了。

由于受到徽商文化熏陶,储朝晖的人生经历中也有经商的机会,在曾经的全国上下全民经商大潮中,储朝晖也感到收入拮据,1996年曾经专门复制了陶行知母亲做菜的菜谱,想在陶行知家乡选个旅游点开个“陶母家宴”的饭店。

几经挫折与反复,储朝晖最终还是认识到,真纯做学问的人很少,有一个是一个,并依据他对中国大学精神的理解,“士志于道,明道济世”是其精髓,以探求教育真理,解决教育问题为己任,“人类优教”的初心未泯,而且日益真诚炽热。

但储朝晖没有像其他做学问的人那样选择一个专业或学科做研究,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将现状调查与历史和理论研究结合进行探索,力求做到文理渗透、融合,形成在大量田野调查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体悟进行研究的独特研究方法,又将理论研究与实验、实行同时推进,相互检验,做不断研究探索的实干和改进者。

经过对中国大学的调查,依据对中国大学发展问题的判断,储朝晖聚焦中国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立意为中国大学“立心”,建设理想大学,获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可。

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储朝晖从80年代初以来以复兴、激活中国教育为目标,以教育管理为主线,提出中西兼容地再造中国教育的再造论,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

为了推进教育家办学,他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其中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叶企孙教育思想的研究更为深入,从社会文明进步视角研究叶企孙为学术界开拓出新的视野。

为培养心灵健全的人,储朝晖开展心灵教育。为解决教育管理与评价权力过于集中问题,储朝晖自2013年起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全面的现代教育社团研究,主编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史丛书,或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2000年后,储朝晖生成集成人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教育,在此前涉猎过教育管理、教育经济、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心理、教育技术和教育史等领域基础上,不局限于分科研究,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将研究的核心放在“人”这样一个大的视野中,运用集成人学的视野分析教育问题,将古今中外所有研究人的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化简为信息元素集成到一起来研究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

评辩明理,推动教育改进

1988年11月储朝晖第一次就教育问题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采访。2001年他在北师大读博士时就有《现代教育报》《新京报》等媒体采访,2004年到中央教科所工作后,采访日渐增多,并且有《法制晚报》等约写专栏评论,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开启了以评论推动教育改进的模式。

2006年教师节,储朝晖和时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一同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鲁健主播的《今日关注》,做了一期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的专题节目,此后便是纸媒、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全面参与,在《中国教育报》以及多家网络媒体开设了专栏,受聘成为《光明日报》、新华社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或宣传部门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和法治频道、辽宁电视台评辨天下、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参与讨论教育问题。

2010年后储朝晖接受媒体采访进入高峰,有时一天要接受20次媒体采访。有一次北京市发布某一政策,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主办方就将他的电话告诉到会的记者,表示“有什么问题就问储朝晖”。而他回答问题坚守做真人说真话的原则,从不戴任何面具,这一特点又成为一些媒体追逐的对象,他的电话就成为几乎所有关注教育问题的各类媒体都知道的电话号码。根据留存资料和网上搜索,自2004年后储朝晖接受各类媒体采访总次数高达万余次。

(储朝晖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储朝晖长期对教育实地调查、实践、思考积累的心里话,就这样通过很多的采访传播开来,不少人看到储朝晖应接不暇地接受采访,就劝他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回答那么多问题。储朝晖说自己只是说了一下常识,并不为别的,只是有一个希望,就是各类教育当事人的感受好一些,通过改进办成更好的教育。

2015年初,教育部对《中国教育报》的工作很重视,要求主要做好评论和深度报道两个板块,储朝晖受聘担任为数不多的几位签约评论员和深度报道版专家,加之《光明日报》各家媒体的约稿,2015年他发表各类文章80余篇,为前后几年最高峰值;2016年因眼睛连续做了4次手术,发文总数下降到70余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看到这些评论的价值,便以“教育评辨”系列,先后于2017、2018年以《回归常识做教育》《心平气和做教育》《不忘教育初心》《重建教育生态》为书名出版,对现实教育各个方面有批判、鞭挞的意蕴,也有讲理、分析的成分,希望能够成为每位教育当事人的清醒剂,告诉大家中国教育问题需要多个方面、多个主体去共同求解。

储朝晖相信,每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选择、表达、参与,来改变当下不完美的教育;也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改变教育,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改变社会。如果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人这样想,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那么教育和生活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回归常识做教育》还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推荐的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聚焦改进,建设理想社会

40余年来,储朝晖不仅潜心于对陶行知原著的研读,更是以陶行知为做人做事的榜样,积极参与教育改进实践;不仅一直研究陶行知成为权威的陶行知专家,还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研究和解决当下教育与社会问题,成为陶行知教育理念忠实的传承人。储朝晖认为,陶行知不只是教育家,他对教育的界定是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注重培养人改造社会的精神,所以真正的学习陶行知就不能是对陶行知的文本诠释、引用,而是要像他那样不断改进,设法培养健全的人,止于大众的幸福,创造当下和未来的理想的社会。

储朝晖高度认同陶行传承戴震提出的“达民之情,遂民之欲”。2009年某大媒体约储朝晖做访谈,慎重起见就先找人调查储朝晖是什么派。被问者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储朝晖。几天后储朝晖接受该机构访谈,访谈结束后储朝晖没有挑明地回应了那个问题道:“我这个人其实很简单,教育是我的职业,研究是我的生命,把教育办得更好是我的人生目标。以人来分,我肯定是大众派,长时间的调查让我和底层民众难以分割;以事来分,我是实证派,先后学物理与历史专业和做实地调查都使得我强调实证,可能有时说出的话超出别人的预想,但都有实证依据;从目标来看,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教育走向幸福。”

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和长期积累的研究,每当教育遇到新问题,储朝晖都成为各种媒体追问的对象,他则坚持不说官话、套话,而是说出自己经过研究获得的真实想法。

2011年,储朝晖发起恢复重建陶行知曾任主任干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2015年又在此基础上组建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集中主要精力推动自己认准了的教育改进和第三方教育评价,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推动一线教育的变革,解决各种教育问题。

IMG_0807(0)

(1998年教育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录陶行知名言赠储朝晖)

在求索的路上,储朝晖不断有新的进展与收获,不断遇到新的情境与挑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与希望,却一直感到未能如愿彻底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于是不断依据实际调整目标,不疾不缓也不息地为把教育办得更好而不懈前行。(发展规划处(校友办))